天天播报:国产芯片打响销售业绩保卫战
经过思考和判断,外加一些市场讯号,我感觉到,国产芯片正在打响销售业绩保卫战。
想不如说,说不如写,每一次文字落地,都是一次升华。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在2021年4月,写完《芯片产能短缺,2021年底终将结束》,我便做了一个决定,到2021年第四季度必须停止所有晶圆备货。结果是,2022年三伍微没有库存压力,也不参与市场杀价,跟市场清库存的销售行为过不去,那是跟自己过不去。
经过几个月的思考,在2022年9月写了《国产芯片公司的五种“死法”》,我把年初融资到的钱均分为4年,严格做好财务预算和支出,把后面3年的资金依次定期存入银行,即使没有融资的情况下,也能确保公司可以活到2026年。
接着在10月份,写了一篇《推测:全球半导体行业进入下行周期》,推测的结果是,全球半导体行业正在进入下行周期,并将在2023年出现半导体行业周期低谷,加上全球可能出现经济衰退,市场疲软有可能持续到2024年。
在2023年1月,又写了《芯片融资将一年比一年难》,做好了最坏的心理准备,在2026年之前不融资。
在同年1月,还写了一篇《2023,国内射频赛道转折年》。实际上,2023年也是国产芯片的转折年,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们看到了国产芯片市场的各种卷,卷出新高度。
这里可以说明一下,进入2023年后,三伍微为什么采取了激进的市场杀价策略,或者说跟进杀低价,并把价格公布在网上。
2022年与2023年,国产芯片市场有本质的区别,2022年是清库存,在没有库存压力的情况下跟进杀价是找死,竞争厂商的思维是卖出去就是挣钱,多低都会卖。但是,到了2023年下半年,库存消耗基本完成,比拼的是芯片成本和竞争力,争夺的是客户和市场占有率。
那么,国产芯片即将打响销售业绩保卫战的依据是什么?可以分为理论依据和市场依据:
1、理论依据
理论依据,要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来看,宏观和微观的区别是,研究对象不同,微观的研究对象是单个,而宏观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研究方法不同,微观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而宏观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解决的问题不同,微观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宏观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
基于对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的分析和判断,预测2023和2024年的国内芯片市场都不会太好,新增市场缓慢,存量市场饱和,更多的竞争厂商还在不断加入,市场竞争加剧。
2、市场依据
所处射频赛道,市场感受很明显,市场容量有限,竞争厂商太多,各自为了销售业绩拼尽全力。
芯片产品本身就是标准品,同质化是正常现象,芯片比拼的是技术领先,加快迭代速度。国内除了A公司之外,极少公司有这个能力真正实现技术定义,技术领先,基本上都是跟进国外的技术和产品定义。
面对销售业绩下滑,卓胜微在2023年推出了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2023年至2025年,销售业绩目标分别是42亿、51亿、62亿人民币;而卓胜微在2021年,实现营业总收入46.36亿元,归母净利润21.39亿元。但在这次股票激励计划里只有销售业绩目标,没有提到利润目标。
卓胜微本月14日公告称,预计2023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12亿元,较去年同期下降 46.50%,预计一季度净利润同比降74.09%至79.1%。可以看出,一场销售业绩保卫战迫在眉睫。
另外有市场传闻,国内一家MCU上市公司计划两年不盈利,也要确保销售业绩和市场份额。MCU是个很细分的赛道,各种国产MCU公司有100多家,各细分市场面临很大的去库存压力,各细分赛道也是一堆的MCU公司在竞争,最后一定会杀到负毛利,完成洗牌结束。
我想其他芯片赛道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几年前成立的创业公司都开始推出产品,抢夺市场,争做销售业绩。在国内,不拥挤的赛道基本见不到,每个赛道的头部企业想守住业绩并持续发展,后来的芯片创业公司想多抢客户,实现快速业绩增长。
为了实现销售业绩能够持续增长,有实力和资本的公司开始跨赛道竞争,例如做射频前端芯片的去做模拟芯片,做模拟芯片的去做射频前端芯片。
通过和猎头的交流得知,进入2023年后,芯片销售人才招聘比之前火热,薪水也高到离谱。看起来,现在销售人才成了芯片创业公司最后的救命稻草。
当然,很多人会质疑,难道国产替代都已经完成了吗?之前不是说芯片的国产率很低吗?那么大的市场空间去哪里了?不难理解,大芯片、高端芯片、复杂芯片、有专利门槛的芯片,我们短时间内都搞不定,而这些芯片的总金额很大,占比很高。越是血拼的地方,往往都是短平快的芯片,之前越是这些芯片越好拿融资,快速有产品,快速有业绩,市场规模还不小,有机会快速上市。
就这样,走到2023年,慢慢都成为了现实,国产芯片公司正在打响销售业绩保卫战和争夺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