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教授建议将诸葛亮的《出师表》移出语文书,原因:故事太愚忠 环球时讯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自从诸葛亮写的《出师表》被选入初中语文教材,不管之后怎么调整课本的内容,《出师表》从未受过影响,一直是中学生必学必背的篇目,包括香港的中学生也一直都在学习背诵《出师表》。
然而,陕西西安的一位历史学教授胡觉照却给国家教育部教材司写了一封建议信,提出诸葛亮的《出师表》有很多 穷兵黩武 的思想,表现出的是一种 愚忠 ,不利于中学生成长和发展,应 移出中学语文课本 ,另用华歆写的《止战疏》代替。
当时胡觉照的这个建议还得到了陕西省历史学会、西安市社会科学院和各个高校专家的支持。
(资料图片)
那胡觉照给出的理由充分吗?《出师表》该不该被移出语文课本?
诸葛亮作出师表
在三国鼎立的群雄逐鹿时期,三国君主身边都少不了谋士的帮助,其中以天下奇才诸葛亮最为出名。
诸葛亮早年隐居之时,刘备三顾茅庐才使得诸葛亮成为他的军师,此后诸葛亮辅佐刘备联合孙权抗曹操,取荆州、益州,建立蜀汉。
诸葛亮对刘备来说是犹如鱼之有水也,到刘备称帝之时,诸葛亮被封为丞相,刘备临终前还把儿子刘禅和蜀国的大业都交给给了诸葛亮,请诸葛亮尽心辅佐刘禅。
同时,刘备又下诏给刘禅,称:“ 汝与丞相,事之如父。 ”让刘禅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诸葛亮,以此可见刘备对诸葛亮的信任。
到刘备逝世后,刘禅袭位,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主持朝堂大事。
此前,诸葛亮在《隆中对》中就提到了他要辅佐刘备一统天下的抱负,让刘备先占据荆州和益州,和西边各族交好,收服南边的夷越族,东边和孙权结好。
等时机一到,刘备就可以派军直指南阳、洛阳和秦川一带,到时候就可成霸业,汉室可兴。
在刘备和诸葛亮多年来的君臣合作中,蜀国已经占据西南一隅,完成了《隆中对》的部分设想。
但还没等真正完成统一大业,刘备就逝世了,这就对应了诸葛亮在《出师表》开头写的:“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刘备死后,诸葛亮为完成当年对刘备的承诺,实现全国大一统,匡扶汉室,志在北伐。
之前诸葛亮助刘备统一天下的规划是要先有荆州和益州才能北伐,然而这时本属于蜀国的荆州已被东吴夺走,关羽和张飞两员大将也已身死,蜀国将领凋零。
诸葛亮深感局势愈发不利于蜀国的大业,他自己的精力也在逐渐衰退,如果不尽早用兵,恐怕再难以有机会一统天下,这大概就是诸葛亮所说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由此,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诸葛亮就决定北上征伐魏国,计划夺取长安。
对于此次北伐的成功与否,诸葛亮并没有十足的把握,他的内心难免有很多不安和焦虑,对他离开后蜀国的治理也有很多不放心。
所以在临行之前,诸葛亮就给刘禅上了一封奏疏,正是后来被收录到中学语文课本当中的《出师表》。
在《出师表》当中,诸葛亮主要就是劝勉刘禅,让他要继承发扬刘备的美德,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臣远小人,不要有所偏袒。
此外,诸葛亮又给刘禅举荐了费祎、董允、郭攸之等人,说他们是刘备专门给刘禅选拔出来忠贞诚实之人,可以委以重任。
对于军中的事务,诸葛亮提出让刘禅多和将军商讨,这样才能让军队团结一心。
细致的交代完这些事情之后,诸葛亮才表明先主刘备对他有知遇之恩,临终前还把国家大事托付给了他,为了完成刘备的遗命,他现在就要率兵去平定中原,希望可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诸葛亮给刘禅的奏章可谓是言辞恳切,句句都在为国家大业考虑,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蜀国的忠诚不二,做好了以身殉国的准备。
宋代学者赵与时对此还曾写道:“ 读诸葛孔明出师表不哭者,其人必不忠。 ”还有陆游所作:“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认为千年后都没有人能和诸葛亮相提并论。
《出师表》有着如此高的评价,胡觉照教授为什么会强烈要求把这篇文章从中学课本中移出?
针对出师表的辩论
当初胡觉照教授在给教育部的建议书中提到移除《出师表》的理由是它宣扬了 穷兵黩武和愚忠 的思想。
其中,胡觉照还拿华歆的《止战疏》对比了诸葛亮的《出师表》,指出《止战疏》中说不能轻易发动战争,要等到时机成熟,不得已的时候才能发动战争。
诸葛亮北伐发动战争是为了完成刘备的遗命,报恩刘备父子,这表现出来的就是穷兵黩武、就是愚忠。
对于还没有很多辨别能力的中学生来说,这就很容易让他们形成愚忠思想,不利于形成止战息兵的科学军事观。
当时胡觉照的这些想法和建议经过媒体的报道后马上就在网上引起了热议,有赞成者也有反对者。
为了争论到底该不该删《出师表》,陕西一众学者还兴师动众的搞了一个学术研讨会,会中大多数人都支持胡觉照的建议。
在这场研讨会之后,凤凰卫视又邀请了胡觉照和南阳市卧龙区诸葛亮文化协会会长聂振弢(tāo)等人去北京参加关于“该不该把《出师表》移出中学课本”的辩论会。
这场公开辩论会开始后,胡觉照就明确表示中学生不应该看到《出师表》这样的文章。
胡觉照提到他在十几岁第一次读《出师表》这篇文章的时候,只觉得诸葛亮的形象十分高大,并没有从中读出诸葛亮穷兵黩武、愚忠的思想。
只是在仔细研究了《三国志》之后,胡觉照对诸葛亮这篇《出师表》的评价发生了变化。
胡觉照认为《出师表》就是诸葛亮不顾西蜀民众情绪和基本生活, 穷兵黩武 的宣言书,甚至还说诸葛亮北伐是有称帝之心。
在胡觉照看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的时候,西蜀大约只有94万人口,而魏国有1000多万人口。
这种相差悬殊的人数可以证明当时并不是发动战争的好时机,蜀国也没有统一天下的可能性,但诸葛亮还是执意北上伐魏,挑起了战争,这就是他的穷兵黩武。
穷兵黩武是很明确的一个贬义词,就是指人肆意、轻率的发动战争,形容极端好战分子。
胡觉照用穷兵黩武这样一个词来形容诸葛亮北伐其实经不起什么推敲。
该不该删除《出师表》
按照胡觉照所说,魏国当时国力雄厚,兵强马壮,确实已经和蜀国拉开了很大的差距,诸葛亮这个时候和魏国开战基本没有胜利的可能。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魏国已经比蜀国强盛,如果这时诸葛亮再不拼一把,等着魏国继续发展壮大下去,等待蜀国的很有可能就是被吞并,最后也的确是魏国灭掉了蜀国。
所以诸葛亮当时明知北伐此行没有多少胜算,他还是选择了主动出击北上伐魏,这算是不得已而为之,并不能说是穷兵黩武。
这实际上更能体现出诸葛亮对蜀国,对刘备父子的忠心,为了完成蜀国一统天下的大业,为了实现刘备的遗愿,哪怕是鸡蛋碰石头,诸葛亮也愿意去做,这就是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另外,再从聂振弢教授反驳胡觉照的话来看,汉朝本来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鼎盛时期之一,形成了大一统的天下。
到了后来的蜀国,刘备和刘禅作为汉高祖刘邦的后代,诸葛亮助他们兴复汉室,还于旧都也是师出有名。
这意味着可以恢复中华民族的传统思想文化,是民族统一的需要,所以诸葛亮的北伐不仅仅是简单的打仗,更不是胡觉照所说的穷兵黩武。
至于胡觉照说诸葛亮“愚忠”,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如果诸葛亮真的是愚忠之人,他应该事事都听从刘禅的指挥,那他估计也就不会给刘禅写出满是劝诫之意的《出师表》了。
与其说诸葛亮对刘禅这个扶不起的阿斗是愚忠,不如说他是对刘备忠诚,对蜀国忠心,刘备当初对诸葛亮有知遇之恩,诸葛亮自当对刘备怀有感恩之情。
因为有刘备临终的委托,即便刘禅没有什么才能,即便刘备曾给诸葛亮说君可自取,诸葛亮也没有夺了刘禅的位置,而是帮他守江山,最后在北伐时死在五丈原,这完全可以证实诸葛亮的忠君爱国。
如果诸葛亮不辅佐刘禅,不替蜀国去北伐,不想着去兴复汉室,他可能就不会早死,也不会有人说他是“愚忠”,但估计又会有人说他是忘恩负义之辈。
所以说,不管诸葛亮的忠里面有没有愚,他对君主、对国家的忠心首先就是非常值得肯定的,他给刘禅上奏的这篇言辞恳切的《出师表》也是值得被流传,被大家学习的。
胡觉照教授自己也承认他在中学时期读到《出师表》时只会感慨诸葛亮的聪明高大,并不会有诸葛亮愚忠、穷兵黩武的想法。
而且现在中学生学习语文课本里的文章时都会有老师的引导,对诸葛亮和他的《出师表》多是赋予正面意义,胡觉照说中学生学习《出师表》不利于他们的成长和思想形成未免有点杞人忧天。
如果真的按照胡觉照的想法,诸葛亮这样的臣子是愚忠,要删掉他所写的《出师表》,那对楚国忠贞不二,投河自尽的屈原更是愚忠,我们的传统节日端午节都要被废弃。
这显然是不合理的,胡觉照建议删除《出师表》的理由是难以站住脚的。
而聂振弢教授在参加辩论的当天还专门向教育部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求证,教育部也表示不会考虑从语文课本中删除《出师表》,这无疑也肯定了《出师表》的文学价值和存在意义。
结语
近些年来,语文教材上的很多大家熟悉的内容都随着不断的改革创新发生了变化,也有很多人想要将诸葛亮这类智多近妖的中国古代人物拉下神坛,在社会当中造成了很大的非议。
诸葛亮几十年如一日的尽忠于刘备父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千百年来,忠君爱国、知恩图报的诸葛亮一直是后人尊崇的典范,他给后主刘禅写的一篇《出师表》也凝结了他毕生的智慧和谋略。
像这样的经典课文如果一篇又一篇的被移出语文教材,对学生来说是很大的一个缺憾。
关键词: